新闻媒体

行业动态

孙亮:2021年智慧城市发展六大趋势

2020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成为最大的“黑天鹅”,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激发了智慧城市精细化、实效化的变革发展。这一年也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三新三高”,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着力强调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可以预见,“十四五”开启了数字化发展新征程,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畅通数字化循环、夯实数字化基建、开创数字化创新的核心领域与重要载体。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基建”的推进,必将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年。


展望2021年,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将体现出以下六大趋势。


5G网络稳步建设


行业应用从“样板”加速走向规模商用



5G作为变革性网络技术,将智慧城市带入了万物互联的超级连接时代。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商用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2021年将新建5G基站超过60万个,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建设速度,良好的网络环境为5G应用百花齐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5G城市治理(尤其是疫情防控)、5G智能制造、5G教育、5G医疗、5G传媒等创新场景不断涌现,5G全方位助力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并赋能行业作用凸显。2021年将是5G行业应用将从探索期向规模应用转变的关键时刻,5G在行业的渗透速度将进一步提升,应用持续势头强劲。尤其是疫情催生出的5G高清视频监控、VR直播、医疗领域的5G远程实时会诊等应用将最先规模化;工业互联网仍将是5G应用的核心领域,可以预期,相较于去年全国建设超1100个工业互联网项目,2021年项目数量会翻倍,基于5G的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远程操控、智能物流、无人巡检安防等应用将形成复制推广效应。


城市大脑建设加码


应用逐步深化与规范



城市大脑属于地方实践先行的新生事物,概念最早由刘峰博士提出,实践源于杭州,兴起于各地,但在建设内容、路径、运营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从2016年起,杭州、北京、郑州、长沙、广州、铜陵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大脑建设,阿里、华为、腾讯、京东、科大讯飞为代表的行业巨头相继入局。但相比于庞大的城市群体,目前城市大脑建设比例较小,普及程度不足,整体仍处于建设应用起步阶段。


目前,经过4年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大脑在治理海量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已然成为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级政府意识到数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将城市大脑的理念提升到全局高度,以城市大脑统筹引领全域各系统。进入2021年,城市大脑建设热潮仍将持续,各个城市都会加码城市大脑建设,力争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城市大脑样板,重点体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县域城市将成为城市大脑下沉的重要创新场,呈现“地级城市+县域城市”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二是围绕城市大脑的融合场景将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政务(一网通办)、旅游、交通等先行场景外,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生态环保等)、经济产业(经济监测、产融发展等)等更多领域也将成为突破重点。


随着城市大脑这一理念的不断渗透,相应的标准规范也会愈发重要,但目前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性、规范性指导文件。2020年相关智慧城市标准组织已经成立城市大脑研究组,可以预见,2021年城市大脑标准规范研究将会全面开启,将优先开展城市大脑标准体系、参考模型等研究,并率先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取得突破,逐步推向国家标准。


数字孪生城市加速落地


CIM多场景应用普及



自 2017 年“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理念问世以来,各地政府和产业各界加紧布局,已将数字孪生城市作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手段。深圳提出探索“数字孪生城市”,上海提出融合应用数字孪生城市推动“规建管用”一体化闭环运转,海南提出打造“数字孪生第一省”,南京江北新区提出建设“数字孪生第一城”。作为数字孪生城市核心要素的 CIM(城市信息模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为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基础底座。据信通院数据统计,2018年CIM相关投标项目全国仅有两项,2019年新增8项,2020 年新增 19 项,增长迅猛。同时,以腾讯、51WORLD、数字冰雹为代表的企业推出各自数字孪生核心平台,并在城市管理、制造、交通、能源、水利、应急等多样化场景应用。


可以看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虽然处于初期,但发展共识一致。2021年,以CIM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速落地,进入到规模实施阶段,一方面微城市生态的数字孪生将成为重要创新场景,如商业综合体、园区、社区、港口等,其小空间、多要素、近场景的特征,更便于数字孪生的价值释放;另一方面,原生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新的重要方向,像雄安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京南部新城等新区新城越来越多,从“一张白纸”起步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实现虚拟城市和物理城市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同步生长与迭代更新,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智慧城市“下沉”建设


智慧县城与数字乡村成重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城镇化就是两新之一。发改委、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范畴也逐步拓展,从先期的大中城市为主,逐步开始向县域、乡村下沉。县级市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管理单元,数量超过300个,建制县达到1万多个。据中国联通研究院统计,2020年1-11月各级政府信息化采购项目中,区县级采购金额和项目数占比均高于省级、市级,其中采购金额占比67%,项目数占比高达71%;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水平达到36%。可以预见,未来县域及乡村数字化转型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将成为新的角逐热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前可以说智慧城市发展活力在县域、作为在乡村。2021年,在利好政策驱动下,数字技术将加速向县域城市及农村地区融合渗透,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将成为智慧城市新的增长点,新的样本标杆会不断涌现,呈现快速发展、遍地开花态势。智慧县城将重点围绕城市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县域特色产业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三个方向展开,数字乡村将更加聚焦互联网+农产品、智慧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数字文旅等农业农村特色。


安全迎来新机遇


数据安全将是重中之重



网络与信息安全始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五中全会也提到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并审议通过《数据安全法(草案)》,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信息安全挑战与风险也随之上升。特别是,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将有效抑制大型平台滥用其支配地位或优势地位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或数据。同时也对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领域带来重大外溢影响,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可能会更倾向于采用有安全背书的大数据平台,甚至从网络、云到平台应用的全部国产化;其次对数据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将更加严格,开辟出更多新的市场空间。


在国家安全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安全行业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在2021年的发展趋势上,一是信创产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会成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二是数据安全,尤其是城市大脑的数据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关注重点,数据安全监管与态势监测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将会取得更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区块链,随着雄安区块链底层系统(1.0)对外发布,把区块链做成基础设施成为大势所趋,将会出现更多城市级的区块链能力平台。量子保密通信将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政务专网、赛事通信保障、量子加密手机等场景。


智慧城市群雏形初显


区域协同化演进加速



目前全国已规划了19个城市群,聚集全国75%的人口,创造全国88%的GDP,其中尤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最具发展潜力。以城市群为典型特征的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智慧城市也由单点、分散发力向智慧城市群建设演进。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两大城市群,在智慧城市群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率先体现在政务服务方面。2019年,长三角探索异地政务互通,率先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出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APP“无感漫游”,首批开通51个事项可在14城异地办理。2020年,广东省在广东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泛珠三角区域“跨省通办”专栏,一站式办理广西、海南、湖南、福建等地共470项政务服务事项,享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政务服务。


“组团”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21年,智慧城市群建设将深入推进,城市群之间的数据打通、接口打通、标准打通进一步落地,政务服务区域协同仍是建设重点,领先的长三角、珠三角“一网通办”优势会持续扩大,政务服务项目范围及便捷性提升,第二梯队的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地异地政务服务互通将加速发展。此外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也将涌现出更多区域协同的创新场景。


回顾2020年,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转折之年。展望2021年,我国开启“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发展新征程,智慧城市建设也将进入深耕新时代。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智慧城市将进一步坚持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治理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与生活数字化发展,开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王长君: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要避免成为工程技术的巨人、科学精神的侏儒!

下一篇:安徽积极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方案:推动智能交通设施网联化改造

展商推荐

000
00
00
00

右侧二维码扫一扫

右侧二维码扫一扫